咨询热线 

010-8397202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

21人出征背后的喜与忧,中国斯诺克军团的人口红利能兑现几个正赛席位?
日期:2025-10-29    来源:开云

七张中国面孔同日亮相维甘,这不再是丁俊晖的独舞,而是一个军团的集体冲锋。

北京时间10月14日下午5点,英国维甘的斯诺克资格赛现场,黄佳浩对阵中国香港选手吴安仪的开局之战,拉开了2025年苏格兰公开赛的序幕。

这一天,七名中国选手先后走上赛场,争夺晋级96强的资格。 而在这七人背后,是整整21人规模的中国军团,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资格赛总参赛人数的四分之一。

苏格兰公开赛资格赛的赛制设计充满智慧。 四天时间,两轮比赛交错进行:首轮获胜的球员在第二天相同时段直接挑战种子选手。

这种紧凑安排意味着球员们没有太多调整时间,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。

比赛采用7局4胜制。 短局制比赛爆冷频发,世界排名在这里的意义被刻意削弱。

2024年赛事中,雷佩凡从排名第84位起步,最终一路击败瓦菲、墨菲等名将夺冠,完美诠释了“一切皆有可能”的资格赛精神。

奖金分配同样体现着对底层球员的关怀。 即使是96强失利的选手也能获得1000英镑奖金。

这笔钱对于需要自掏腰包征战巡回赛的低排名选手来说,是实实在在的支持。

今年的资格赛签表中,世界排名前32位的选手直接晋级正赛。

而排名第33至64位的选手,则成为资格赛中的“种子选手”,等待着从首轮突围的挑战者。 这种设计让资格赛充满了悬念和可能性。

展开全文

10月14日的赛程表上,中国选手的名字密集出现。

晚11点时段,江俊迎战瑞妮·埃文斯,赵翰洋对阵赫吉尔。 次日凌晨2点,蓝裕豪与刘文炜的内战,以及姚朋成挑战希斯科特的比赛相继进行。

这七位选手构成了中国斯诺克的中间力量。

他们或许不像雷佩凡那样拥有排名赛冠军头衔,也不如丁俊晖那样家喻户晓,但正是这些球员的集体出击,构成了中国斯诺克的“厚度”。

2024年苏格兰公开赛,中国选手创下“四强占三席”的佳绩。

16人参赛9人晋级正赛的集体表现,展现了中国斯诺克的集团优势。 这种优势不是偶然,而是建立在足够大的人才基数之上。

本赛季,中国斯诺克遭遇了一些挫折。 在9月初的一项赛事资格赛中,十位中国选手出场,六人晋级四人出局。

这种起伏恰恰证明了斯诺克比赛的不可预测性。

挫折

历史总是有轮回。 2016年,首届苏格兰公开赛,中国香港名将傅家俊夺冠,为中国斯诺克写下苏格兰往事的第一章。

九年过去,2024年,雷佩凡和吴宜泽两位“00后”中国选手在决赛中会师,最终雷佩凡夺冠。

雷佩凡的成长轨迹堪称传奇。 2024年苏格兰公开赛夺冠后,他在年底的世界公开赛资格赛中上演了0-4落后连赢五局的大逆转。

今年4月的世锦赛资格赛,他在与中国选手高阳的德比战中,10-9险胜晋级。

这些中国选手的技术特点日益多元化。 吴宜泽在关键时刻的准度、范争一的进攻火力、庞俊旭的稳定性,构成了中国斯诺克的多维面貌。

他们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风格,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出各自的技术路线。

女子选手也在崭露头角。 白雨露、吴安仪等女将在职业赛中屡有亮相,尽管面对男性选手在体力上的优势,她们依然通过精准和耐心赢得了尊重。

以“台球皇帝”亨德利命名的冠军奖杯,赋予这项赛事特殊意义。

苏格兰作为斯诺克运动的重要传统地区,对这项赛事有着天然的情感纽带。

赛事赛制别具特色:从资格赛至16强赛7局4胜,8强赛9局5胜,4强赛11局6胜,决赛17局9胜。

这种逐级递增的赛制设计,既考验选手的爆发力,也检验他们的持久战能力。

三位TOP16选手的缺席为赛事留下悬念。 去年,特鲁姆普、威廉姆斯和奥沙利文同样没有参赛。 顶尖选手的缺席客观上为低排名选手提供了更多突破机会。

12月15日至21日,正赛将在苏格兰爱丁堡举行。 从10月资格赛突围的选手,将有机会在真正的赛会主场挑战世界顶尖选手。

这种从资格赛到正赛的空间转换,从英格兰维甘到苏格兰爱丁堡的地理迁移,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。

正赛将于12月15日至21日在爱丁堡举行。 那些从维甘资格赛突围的中国选手,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赛场氛围和压力。

苏格兰公开赛的奖杯以亨德利命名,这位台球皇帝曾经统治了一个时代,而现在的斯诺克世界,正在迎来中国力量。

中国军团的集团优势已经建立,但斯诺克终究是个人运动。

当21人的庞大队伍逐渐缩减到正赛阶段的少数几人,再到淘汰赛阶段的个别人选,数量优势如何转化为质量突破,依然是中国斯诺克需要面对的课题。